浅析“疑、展、评”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创造性元素(唐文武)

2013-09-06 17:09 阅读(?)评论(0)

【内容摘要】“疑、展、评”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革新,它意味着对保守性教育与传承性教育的突破,确立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观念是保证新课堂模式实施的必要前提。要求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师生共同创造课堂。

【关键词】  创造 模式 教学价值 创新

正文

 

 

“有为教育”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它既是一种操作措施,也是一个评价指向,更是一个教育观念。然而,课堂教学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很显然,课堂教学也应成为实施“有为教育”的突破口。

我们不难理解,课堂教学本身是极富创造性的,教师的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创造性劳动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创造性实践活动过程。但由于长期以来,我们过分追求分数,过分强调升学,过分偏重“智育”(这种智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育),加上扭曲的师生关系和僵化的教育管理制度,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显得“机械、守旧与盲目”,使得我们的教师仅仅只是“传道、授业和解惑”,使得我们的学生只会“接受、模仿与传承”,而在培养创造性精神方面总是那么欠缺。审视传统课堂教学的种种模式,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漠视创新,抑制创新,甚至扼杀创新的现象司空见惯,比比皆是。

创新性精神呼吁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要让本身极富创造活力的课堂教学重新焕发生机,“疑、展、评”课堂教学模式无疑是很好地契合了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念。

“疑、展、评”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革新,它意味着对保守性教育与传承性教育的突破,确立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观念是保证新课堂模式实施的必要前提。

在“疑、展、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于是,我们在“疑、展、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教,学生要创造性学,教学要充满创新与活力。

一、教师要创造性地教。

创造性的教表现为教师不仅满足于把知识的结论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产生的过程,而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地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获得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看做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教师应承认不同学生的差异性,重视实施让有差异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要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教育观;教师应相信人人有创新的潜能,并都能得到开发与发展;老师应善于向学生送“智慧的种子”,善于“教会学生织出打渔的网”。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有灵活的创新头脑,有坚韧的创新意志,并做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不迷信已取得的经验,一切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一切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去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1、教学不惟书本。

课本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一种载体、一种工具,如同人们喝水时所用的盛水的器皿,用什么器皿不重要,重要的是想方设法让人喝到水。教学中我们要以教材为依据,但又不惟教材。

比如在上语文的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一课的时候,教材把要上的内容方方面面都罗列一堆,什么爸爸的烦恼、妈妈的烦恼、学习的烦恼、生活的烦恼几十种,要在一节课时探讨如此多的烦恼,还没上已经够让人“烦恼”了。面对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我们着重选择“青春期交友的烦恼”这一中心话题,布置学生课前带着疑问去准备,上课大胆质疑,讲出自己疑惑,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选出代表积极展示,分享思考所得,最后学生互相评价,老师点评。千丝万缕的烦恼聚焦在与同学们实际情况相契合的实际,删繁就简,主线清晰,既不脱离教材,又不受囿于教材。

2、教学不惟教案。

任何课堂教学模式的施教者都离不开编写教案。备课的时候我们除了备教材、备学生、备考点等,更强调备可能,对学生课内可能的种种疑问及学习中可能发生的变化有一个基本的估计。但课堂内的教与学是千变万化的,教师多听一听学生的回答,多想一想学生的思维,从中去调节自己的教学过程,可以尽情地体验到教学创造美的乐趣,获得教案目标外的收获。一切的教学都是为着学生的发展,课堂是一个动态的创造过程。在课堂上,我们不过分在乎教学任务是否完成,而更在乎学生在课堂上发生了什么样的和多大的发展变化。打一个形象的比喻,“疑、展、评”课堂教学模式不像有既定模式的演习,而更多像由学生推动的情节丰富的舞台剧,既不脱离主线,又有许多出人意料的精彩与变化。

3、教学不惟经验。

教学经验很多时候是给老师一个指引,经验对于新老师而言更是宝贵的财富,但也有时候如果总是依赖经验,靠经验办事,也可能走向另一种误区,那就成了因循守旧的代名词。比如经验告诉我们,上一节语文课的经验大多是展示标题,介绍作者,时代背景,解决生字词,阅读课文,讨论问题,分析小结。可在“疑、展、评”课堂教学中,这样的经验可以完全打破,可以由学生对课文进行质疑,学生展示,老师与学生共同评价。打破原有的认知,组合成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使程序化的课堂更具活力,更丰富多彩。

二、学生要创造性地学。

创造性地学表现为,学生不仅在于寻求什么结论,尤其是在于展现“我是怎样探索这一结论”的过程,在于展现探索过程的新颖独特、灵活多样与自我超越。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不会主动寻求新知识或者不会把新知识应用与实践的人。学生应该有强烈的好奇心、强烈的探索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是凭一时一事的不稳定兴趣学习。学生应该表现出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调控能力,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这要求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问题,敢于解决问题,并做到不盲从,不思维定势,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

1、不迷信权威。

在“疑、展、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鼓励学生不要盲目迷信书本、迷信教师、迷信权威,要敢想敢说,敢于挑战前人的思维,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为有时候不同见解的背后蕴藏着巨大的潜力,闪耀着学生智慧的光芒。

2、不满足已知。

书本上的东西大多是已知的,知识的传授大多也是已知的传播,但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的变化日进千里,知识的更替层出不穷。现代科学许多领域的探究活动,已经逐渐远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向超越人类想像的宏观和微观的层次发展,人们已经无法直接用感官去掌握、获得,常常需要在已有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想像、知觉等思维形式,提出猜想性假说,建立新的学说,并给予科学验证。

3、不害怕错误。

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因为这种发现学生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课堂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根据材料进行研究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品尝到探索成功的喜悦。可任何的探究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更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探究的过程更多的是艰难曲折,甚至走弯路,犯错误,得出错误的答案。

这个时候,我们并不只看学生答案的对错,而是善待学生的错误,认真分析错因。学生也不害怕错误,不因错误的探究而停止质疑,不敢展示,让学生在错误的基础上探究出科学的思维。

所以在“疑、展、评”课堂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敢于尝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求知。

三、课堂由师生共同创造。

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表现为,教学不在于知识的累积,不只在于技能的传承,而应该是一个知识积淀的过程,一个能力内化的过程,一个师生共同创造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能引导学生探究,能鼓励学生尝试,能激发学生超越,并做到不死板僵化,不保守封闭,不囿于统一的规格。变“单一化”评价为评价“多元化”,并要求教师多作正面引导,多让学生亲身体验,多引导学生自评自赏。

疑、展、评”课堂教学是我校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尝试与探索,其核心在于体现扎实与变通。由于课堂教学本身便是教学设计的变现,因而课堂从整体而言,有其相对固定的模式与套路,由“展”至“疑”再到“评”,结构清晰,定向推进,有始有终;同时,课堂教学又不乏生成性的精彩,因此“展”并非一定是一节课的起点,“评”也不一定是一节课的终点,一堂课,老师可根据上课内容、课型特点、学生的反应从任一板块切入进去,进而逆时针定向循环推进,无始无终,可以是一个循环,可以是多个循环,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疑、展、评”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让全体师生在课堂上获得学习的成功和交流的快乐,使每一位师生都能在教学中感受幸福和达到有为。

 


  最后修改于 2013-09-06 17:09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